乡村振兴战略中,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护农耕文化?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9-06-10 13:01:11  来源:古建家园  作者:金银错
核心提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农耕文化绵延数千年,蕴含着无穷的哲理智慧和生生不息的精神。农耕文化成为五千余年中华文明一颗璀璨的明珠。然而,在工业化全球化扑面而来的今天,农耕文化逐步消失。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农耕文化绵延数千年,蕴含着无穷的哲理智慧和生生不息的精神。农耕文化成为五千余年中华文明一颗璀璨的明珠。然而,在工业化全球化扑面而来的今天,农耕文化逐步消失。


  那么,如何挖掘农耕文化的合理内核,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使之在精神传承中通过有效的载体生生不息,发扬光大?


农耕文化


  乡村文化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起源,也是培植民族优良品质的沃土,更是广大农民的情感皈依和精神故园。无论社会如何演变、时代如何迁变、乡村如何嬗变,也不管人们何时离乡、去家多远、栖居何处,乡村永远是人们抹不掉的记忆和殷殷牵挂,乡村文化始终是人们挥之不去的浓浓乡愁。对中国传统村落文化进行有效保护和全面深入研究,是当前我国文化传承、文化繁荣和发展的迫切需求。


  保护传统自然村落,以民居民俗民化为载体,弘扬“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观。每个传统村落都是正在续写的文明史“大书”。散布在全国各处的传统村落文明形态,都是“文化活化石”。保护古村落既要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历史街区等物质载体,也要传承风土人情、生活习俗、传统技艺等文化生态。


农耕文化


  以生态文明为载体,弘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文物是历史的绝唱。因为有了文物,历史才不至于成为“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保护好古树、古木、古存遗迹这些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乡村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优良传统。也只有保护好中华历史文物,才能留住民族的“乡愁”。


  保护非遗文化,以乡间无形“奇、特、美”为载体,弘扬农艺工匠精神。一种手艺,一则传说,一个故事。这些手艺,这些故事,这些文化是中华民族千百年的财富,我们应该去记录它,传承它,发扬它。


农耕文化


  要整理出传统村落本土手工艺开发的着力点和方向,尝试建立起一种“艺术+乡村”的中国传统乡村文化与现代科技相得益彰的发展之路。传统工艺要与学研“联姻”,为非遗带来学术和教学资源的支撑、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数千年来,农耕文化浸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延伸的节奏与智慧充满着一种自然的审美。人们回归田野、崇尚自然、感恩耕作、喜庆丰收,莫不是一种精神的陶冶。


 

本文标题: 乡村振兴战略中,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护农耕文化?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quote/show-4324.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15-250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