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动力!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9-03-21 09:00:31  来源:古建中国  作者:金银错
核心提示:乡村文化作为有别于城市文化的文化类型,有其产生的经济基础、文化生态环境、传播途径和建设主体。乡村文化是维护乡村社会秩序的重要内生力量。

  乡村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农业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带有地域性乡土性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称。乡村文化作为有别于城市文化的文化类型,有其产生的经济基础、文化生态环境、传播途径和建设主体。乡村文化是维护乡村社会秩序的重要内生力量。


  近代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乡村社会的巨大变迁促使我们对乡村文化进行再梳理、再认识。对乡村文化的重塑,体现了对农耕文明的尊重与敬仰。重塑不仅是对乡村文化在乡村振兴中作用的肯定,也是保护与传承农耕文明的一种方式。


  乡村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脉


  在五千年的农业生产生活实践中,中华民族以其勤劳、勇敢、智慧创造出历史悠久、灿烂的乡村文化。在五千年的乡村文化里有“天人合一”的自然主义情结,趋福避祸的民间信仰,乌鸦反哺、羔羊跪乳的道德观,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的良善交往原则,平和淡然的生活态度,充满希望的未来期冀。基于人与自然、人与人及人与社会之间关系所形成的乡村文化,其包含的价值认知、价值追求与价值评判构成了乡村文化的价值观。


乡村振兴


  乡村文化所体现的价值理念、思想观点、伦理道德、处事哲学等正反映了儒家文化所倡导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追求,乡村文化所蕴含的价值理念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正如梁漱溟所说:“中国文化以乡村为本,以乡村为重,所以中国文化的根就是乡村”。乡村不仅孕育出农民的精神家园,也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和心灵归宿。


  乡村文化历经时代的变迁、时空的转换,其文化精髓始终植根于广袤的乡土之中。乡村文化不仅是农村居民的精神之源,也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这其中既包括农业生产遗迹、古宅民居、木雕、石刻、剪纸等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节庆、民俗、礼仪、曲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中国共有15个农业项目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在数量和覆盖类型上均居世界首位。这些充满生存智慧和生命哲理的文化遗产至今都熠熠生辉,它们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明,源源不断地为中华文明提供精神营养,使中华文明以独有的方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乡村文化独特的形成条件造就了乡村文化在表达形式和具体内容上的差异性、多样性。人们用智慧在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创造出了多种多样的乡村文化样式,这其中包括春节庙会、端午龙舟、重阳登高、中秋赏月等民俗活动;舞龙、舞狮、秧歌、民歌等民间文艺活动;年画、竹编、刺绣等民间手工艺品等。乡村文化不仅满足和丰富了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也构建起凝聚人心的精神力量,形成了抹不掉、忘不掉的文化记忆,成为农耕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村振兴


  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动力


  乡村文化产业是乡村经济振兴的推动力。乡村经济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而乡村经济振兴必须依靠乡村产业的发展。通过乡村文化产业化发展,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是乡村经济振兴的重要途径。我国乡村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不仅具有文化价值也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乡村社会可以利用自身独有的文化优势,将文化资源转化成经济效益,在实现乡村经济发展的同时,扩大乡村文化的影响力。展望未来,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巨大,经济效益明显。乡村文化+经济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在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文化支撑的同时,一定会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扩展乡村振兴实现的路径。


  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据此,一部分人认为乡村文化已失去了存在的根基与价值,其最终结果会被城市文化所替代。现代化是乡村社会发展的目标,但实现现代化并不意味着乡村社会和乡村生活的终结。只要乡村社会存在,乡村文化就不会消失,作为中华文化根脉的乡村文化不会轻易地被城市文化所替代。即使乡村社会变迁,乡村文化也会以新的姿态、表现形式应对城市文化的冲击,适应新的环境。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发展目标,这些目标无不与乡村文化有关,可见,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实现的灵魂与价值指引。我们在考量乡村文化价值时,不应带着工具理性和经济理性的眼光。乡村文化作为人类文明中的一种文化样态,不仅给农耕文明时代的人们带来了精神滋养,也给工业文明时代的人们以智慧启迪和哲学思考。在盲目抛弃传统,一味地追逐现代的今天,乡村文化的价值是否发挥到了极致,需要在实践探索中给出答案。


  但乡村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具有的文化价值、教育价值和经济价值等必然在未来的乡村社会发展中得到释放和彰显,其独有的文化内涵、文化特质和文化魅力必然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得以体现和证明。


乡村振兴


  乡村文化重塑并不意味着回归复古和重新构建乡村文化的价值体系和行为体系,而是在保持自身传统和特质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将现代性因素融入到乡村文化之中,找到新的生长点,实现其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以重塑的方式留住农耕文明,留住与农业生产生活相关的文化记忆和文化情感。


  培育农民的文化意识。将文化自觉作为培育农民文化意识的前提,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农民作为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理应主动地去了解、明确自身文化形成的社会基础,特点及未来走向。在对自身文化认知、评判和反思的过程中,辩证地看待不同的文化,清楚地知晓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的乡村文化所具有的特点、优点及缺点。通过文化自觉使农民体会到乡村文化历史的厚重感,情感的温度感,人文的情怀感,唤醒记忆深处的文化情感,为乡村文化找到通往未来的发展道路。唤起文化认同是文化价值观重塑的出发点。


  乡村文化重塑的过程就是对乡村文化“具有涵养身心的生命价值、接近自然田园的生活价值、支持绿色发展的生产价值、维护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优化人格心态的教化价值、升华乡愁德性的人文价值以及促进公序良俗的社会价值”的再认同。以文化价值观的重塑创造良好的乡村文化生态,在价值认同的前提下,让更多的农民参与到乡村文化的重塑之中,使其成为乡村文化重塑实践的参与者与推动者。通过文化意识的培养与养成,使农民充分认识到自身文化的价值,重拾文化自信,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形成共同的文化认知,推动乡村文化的蜕变、成长与发展。


  教育是培育主体意识的直接方式。在广大乡村,特别是经济落后地区,要加大对乡村教育资金和资源的投入,改善乡村地区的教育条件,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采取多样化的教育方式,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增强其文化意识和主体意识。


 

本文标题: 重塑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动力!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quote/show-4144.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15-250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