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寺庙建筑文化,这些建筑是如何布局的?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8-10-19 14:37:35
核心提示:在古代,寺是一个行政单位。比如大理寺,是主管考核官员的。鸿胪寺,是主管外交的。永平十年,汉明帝派特使把两位法师迎请到了中国,开始就是鸿胪寺负责接待的。

  在古代,寺是一个行政单位。比如大理寺,是主管考核官员的。鸿胪寺,是主管外交的。永平十年,汉明帝派特使把两位法师迎请到了中国,开始就是鸿胪寺负责接待的。


  后来因为佛教受到朝野普遍的欢迎,就把两位法师留在了中国,另设一个新寺,叫白马寺。这是中国第一个佛寺,是当时朝廷直属的行政机构。


  而庙,是中国古代祭祀天地鬼神的地方。皇帝有太庙,民间有土地庙,龙王庙等等。


  而寺庙,是佛教传入中土后发展的一个产物。佛教在西汉的时候传入中国,历经起落。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兴建寺庙成风。


中国寺庙建筑文化


  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北魏都城洛阳内外有一千多座寺庙。唐朝杜牧《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可见南朝寺庙之多。这些寺庙建筑记载了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近百年来,佛教受到很大的破坏,大众甚至佛教徒对于传统佛教都有很大的误解。今天我们一起扒一扒寺庙的建筑结构!


  中国古人在建筑格局上有很深的阴阳宇宙观和崇尚对称、秩序、稳定的审美心理。而这样的艺术格局使中国寺院既有典雅庄重的庙堂气氛,又极富自然情趣,且意境深远。那么这些流传下来的寺院各殿是如何布局?


  山门


  一入寺院,便是三门殿,也称“山门”。寺庙一般多建于山上,所以寺院的外门叫“山门”。又称“三门”,一般由并列的三扇门组成,中间一扇大门,两旁两扇小门,分别象征空门、无相门、无作门。


  许多寺院将山门建成殿堂式,至少中间那座大门盖成殿堂式,叫“山门殿”。殿内塑有两尊金刚力士像,形貌雄伟,怒目相向,手持金刚杵以镇慑妖魔鬼怪。


  钟楼鼓楼


  进山门之后,有钟、鼓二楼相对。左(东)为钟楼,右(西)为鼓楼。一般早晨先敲钟,以鼓相应;傍晚则先击鼓,以钟相应。


  天王殿


  较大的寺庙都有天王殿。进山门之后,两旁的钟楼、鼓楼和中间的天王殿构成寺庙的第一重院落。天王殿正中为袒胸露腹的大肚弥勒佛,弥勒佛身后大屏风背面为韦驮菩萨,它一般身披铠甲,手持降魔杵。


  弥勒佛的两侧有四大天王护卫: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


中国寺庙建筑文化


  大雄宝殿


  在寺院中,大雄宝殿就是正殿,也有称为大殿的。大雄宝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也是僧众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


  一般殿堂为三开间,大雄宝殿则为九五开间。大雄宝殿前大院正中摆放着一个大宝鼎,通常刻有该寺寺名,其北则摆放有燃香供佛的大香炉。


  大雄宝殿里,一般供奉释迦牟尼,有一、三、五、七尊不同。一般大殿两侧多供奉有十八罗汉、二十诸天或十二圆觉像。不过,大多数都为十八罗汉像,两侧各九尊罗汉。规模较大的寺在大雄宝殿两旁还有东西配殿。大殿的东边配殿一般是伽(qié)蓝殿。西为祖师殿。


  放生池


  建在寺院山门前,池的大小视寺的规模而定。如福州涌泉寺山门前的放生池,就比较大。放生池还能起到贮水作用,可用来救火。


中国寺庙建筑文化


  碑楼、碑亭、亭台


  碑楼是寺院用来安放大型石碑所建筑的楼阁,作用是防止石碑因日晒雨淋而风化破损。造型多为方形,四面开门,中间端放大碑。


  碑楼顶部为重檐歇山式,与钟鼓楼楼顶样式相似。碑楼一般建在大雄宝殿前面院子的两侧,数量有一对、两对、三对。有的寺院不建碑楼、碑廊而建碑亭,作用与碑楼、碑廊相同。


  此外,有的寺庙还有图碑,一些千年古刹还把历代石碑包括已废毁的寺庙内石碑集中在一起,形成碑林。这也是非常有参观价值的地方。


 
标签: 寺庙建筑

本文标题: 中国寺庙建筑文化,这些建筑是如何布局的?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quote/show-3541.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15-250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